“1.5万多个经过评审审批获得文号的保健食品,只有5000多个在市场上真正上市,一万多个批文都白批了,这是保健食品行业内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在2015年“保健食品行业新食局论坛”上,中国社科院食品药品产业发展与监管研究中心主任张永建无奈地感叹道。
一方面是大量批文浪费,另一方面则是保健食品功能声称的极度匮乏,目前国家允许保健食品声称的功能只有27项,如增强免疫力、抗氧化、辅助改善记忆力、缓解疲劳等。这种现状导致我国保健食品企业申请注册的批文越来越同质化。
由于功能声称限制原因,企业生产的保健食品不断互相抄袭,价格战盛行在保健食品行业里已属常态,因此几十年以来该行业难以诞生规模性企业。
业内人士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一个新研发的保健食品在上市前,仅行政审批时间就需半年以上,再加上此前的试验和排队时间,企业取得批文至少需要两年。除了漫长的候审时间,企业为获得批文还要有不少财力付出。据估算,企业为了获得一款产品的批文,需投入的成本约为20万元至30万元。
尽管如此,企业仍然愿意雪藏着大量的批文,而只使用少量的批文进行生产。“你永远不知道保健食品市场上什么产品会突然火起来,正当市场大热时你再去申请批文早已经错过了时机。因此还不如提前准备好各类批文。”上述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不过保健食品企业若想做大做强还得另辟蹊径,我们的企业应该将部分财力和精力放在如何开发新的功能上,而不应该老是靠高额成本营销去销售原本已经饱和的传统保健食品,更不应该靠夸大和虚假产品功能来谋求一时的热卖。”张永建建议。
不过,硬币的一面是,保健品的功能声称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但另一面则是,一些保健品无度虚假的功能虚假宣传导致很多人上当受骗。
近年来中国消费者协会公布的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结果显示,虚假宣传、质量、售后服务、合同和价格并列为消费者投诉最集中的五大方面,其中保健品占重要部分,老年人投诉保健品质量及虚假宣传的较多,老人对部分保健品以会议、讲座等名义来骗销的手法识别力弱,容易相信推销员对保健品的夸大、虚假宣传。
因此科学合理的功能声称才能让保健食品行业健康平稳地发展。最新颁布并于今年10月1日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完善了保健食品监管。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食品安全协调司副司长张晋京表示,对于保健食品的功能声称,国际上大体是这样的三类:营养声称(声称营养素或膳食营养成分,如“不含、高含、低含”等);营养素功能声称(声称营养素或膳食成分功能,及其对人体正常结构或功能的作用,如“钙有助于增强骨骼”等);降低疾病风险声称(声称对于降低疾病风险的作用。目前国际上严格管理的就是降低疾病风险的声称,如果说某一个食物成分或者这个产品可以来降低疾病发生的风险,各个国家都需要严格的评价,绝大多数国家都要审批的。
张晋京告诉记者,到目前为止,对于功能声称国际上没有一个非常标准化、非常简单明了的评价标准,大体上都是要具有科学共识的支撑依据。“未来我国会建立一个保健食品声称的保健功能目录,允许在保健食品标签上说明具有什么功能,基于上面两个目录这个新法提出了分期分类管理,列在原来目录里面的就可以按照目录的要求来进行备案,如果目录里面没有列入的就要进行注册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