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爆发的新冠疫情,在消费、教育、公卫等各个方面对社会产生了影响,许多人的健康观念产生了转变,逐渐意识到增强自身身体机能、增强免疫力和抵抗力的重要性,不少消费者希望向自己的消费清单中添加一些营养保健补充剂。然而,面对市面上众多的功能性食品、保健食品等,许多消费者没有办法完全分辨其中到底有什么不同。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讲一讲功能性食品和保健食品的区别。
其实,非药品的营养补充剂在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分类及审批程序。以日本为例,非药品的营养补充剂在日本有三个分类:普通食品、保健机能食品、特别用途食品。其中有一种横跨保健机能食品与特别用途食品的亚分类叫做特定保健用食品,简称FOSHU (Foods for Specified Health Uses),是指能够调节机体功能作用或降低因生活习惯引起的健康风险,在其安全性和有效性等相关科学依据经审查并经主管部门许可后,可以依法标识特定保健用途的食品。而在国内,对于营养补充剂的分类,除去只能通过医院渠道凭借处方购买的特医食品外,市面上我们经常能见到的产品可以分为两类:保健食品和普通食品。
保健食品,因其产品标志特点经常被大家直接称为“小蓝帽”。保健食品是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的声称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为目的的食品。一般来说,企业申请保健食品需要经过产品研发-样品制造-注册检验-制作申报材料等步骤,2016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了关于保健食品的申报功能为27项。然而业内专家表示,近几年在实际申请过程中,提高免疫力这一项是最容易被通过的,其他的几项几乎不再过批,所以近几年保健食品扎堆在提高免疫力的功能上。但这也带来另外一个问题:保健食品因质量有保证,小蓝帽标志是在消费者在做购买决策时候的加分项,然而也因为是获批提高免疫力的保健食品,即使产品在其他方面确实有非常不错的效果,也不可以被拿来作为“卖点”,意味着潜力消费者群体受限,产品潜力无法被完全挖掘。
所以,这些不想在推广中受限的厂家通常选择了另一个分类:普通食品,实际推广中常称自己的产品为“功能性食品”,然而国内目前并没有专门的“功能性食品”的批准文号,许多所谓的“功能性食品”其实按分类来讲是普通食品。由于目前市面上提升免疫力的各类相关产品过多,因此许多厂商选择避开在“提升免疫力”这片红海市场中竞争。因此,只要注意遵守《食品安全法》等相关法规中对产品宣传/推广中的规定,根据自己产品的特性选择其他潜力市场或能产生更好的销售表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