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保健品能卖到消费者手中并呈不断泛滥之势,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网售模式的助推。网购平台审核不严、鱼龙混杂的状况为这些劣质商品提供了可乘之机。各大电商平台必须切实担起主体责任,适当提高保健品、食品药品销售门槛,加强此类商品授权销售资质和产品审批证书的审查验证,严罚各类违法违规商家。
近期,全国多地警方查获大量无生产厂家、无生产日期、无质量合格证的“三无”保健食品。这些“三无”保健食品不少以“效果明显”的口碑,在微信群和朋友圈备受追捧。受害者多为中老年人,他们轻则失财伤身,重则危及生命。(据6月20日新华网报道)
解决了温饱问题,人们就开始追求健康美丽了。在这种情况下,保健品生产销售焉能不火?不法分子也正是看中了其中巨大的市场需求和难得“商机”,纷纷想从中掘得一桶金,从而导致制售假冒伪劣甚至有毒有害保健品的案件层出不穷。据记者在中国裁判文书网检索“保健食品”和“有毒有害”等关键词发现,近3年来,与保健食品相关的刑事案件总体呈上升态势。
这些假冒保健品着实害人不浅。它们不仅会扰乱正常的保健品市场秩序,侵害被仿冒正品厂家的商业利益,更严重的是它们还会害人。据了解,不少“三无”保健食品服用后看似“疗效”明显,其实是添加的违禁药物成分在起作用。这些违禁药物添加副作用大,且无固定配比,安全隐患大,极端情况下甚至可能致人死亡。这绝不是危言耸听。有关人员通过对2013年至2016年初媒体报道的270多例保健食品犯罪个案进行分析发现,约2.59%的案件存在受害人服用有毒有害保健食品后死亡的情况。
那么,这些问题保健品是怎么卖到消费者手中并呈不断泛滥之势的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网售模式的助推。一般情况下,各种非法保健品很难进入拥有正规进货渠道的线下实体药房、保健品卖场,而网购平台审核不严、鱼龙混杂的状况则为这些劣质商品提供了可乘之机。而且,网销巨大的市场空间和海量的客户群以及口碑式营销方式也让这些看起来“价廉物美”且“疗效显著”的黑保健品如鱼得水,逐渐形成了“线下生产+线上销售”的黑色产业链。
因此,要全面封杀各种害人的黑保健品,彻底斩断线上线下一体的犯罪链条,必须打破地域和网络界限,坚持各负其责、多方联动和线上线下立体式、全链条打击治理。尤其是各大电商平台,必须切实担起主体责任,适当提高保健品、食品药品销售门槛,加强此类商品授权销售资质和产品审批证书的审查验证,严罚各类违法违规商家并将线索证据向相关部门及时通报,同时积极配合调查处理工作。相关部门则要改变工作思路和习惯,将网络渠道作为制假售假行为的监管重点,加强巡查和深挖并严肃追究第三方平台的失察纵容责任,一旦发现相关线索应组织线上线下和涉案各地执法人员进行联合收网行动,力求将整个违法网络一网打尽。
当然,作为消费者,也要擦亮眼睛,不要轻信所谓的“好评如潮”和各种来历不明、没有正规批文的“特效”保健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