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保健市场”乱象”百日行动以来,一些媒体对直销企业进行监督报道,让企业负责人对媒体十分敬畏,一旦遇到问题,不是沟通而是危机公关,虽然解决了眼前的问题,却化解不了与日俱增的“误解”。遇事就急,急了就乱,乱就出错,疲于应付,得不偿失,循环往复。
一直以来,直销在我国都是墙内开花墙外不香,虽然在慈善、公益方面做了很多事情,对社会责任的宣扬可能比企业经营喊得更响,但依然改变不了现实中备受争议的尴尬局面。
有巨大的消费需求,有多年的市场经验,媒体与企业如何才能握手拥抱、融合发展,让健康产业更加健康,让消费领域更加理性,让直销真正成为助推健康产业发展的有生力量?我认为在以下几个方面达成共识,是当下新闻媒体、直销企业在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实施“健康中国行动”中抛弃偏见、融合发展的关键。
第一,媒体记者不是每个行业的专家,不可能对每个行业都有专业、透彻的了解,这就需要业内人士和媒体从业人员多交流、多对话、多沟通,让记者对直销行业有更多认识,尤其不能回避受社会质疑的如涉及传销、牌照挂靠等敏感问题。不能否认,虽然个别媒体在报道中也可能会有偏差,但直销受社会诟病的根源是长期以来对业内存在的不规范行为习以为常、麻木纵容而导致的恶果。
第二,直销经营中的夸大宣传、产品价格虚高不应该成为行业标配。健康消费品的发展方向应该是技术不断提升的同时产品价格不断降低,由此形成成熟的市场,生产、销售真实可信,购买、消费理性合理。
第三,要重视健康科普和教育。当前,消费者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与健康知识的缺乏,是急功近利的销售、盲目购买使用,导致媒体监督报道不断的原因。市场监管总局开展的以“防范欺诈虚假宣传、维护自身消费权益”为主题的进社区、进乡村、进网络、进校园、进商超的“五进”科普宣传教育活动,就是健康中国行动最重要的一环。直销企业应该积极联合媒体,共同制作健康相关的公益宣传片,发放科普资料,举办健康巡讲,普及和传播科普知识和安全常识,在活动中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地提高从业人员和消费者的健康素养水平。减少非理性消费,直销行业才能进步得更有质量。
在涉及人民群众生活的重大舆情事件面前,媒体既不能缺位,也不能越位。媒体的天职是曝光违法现象、传递真实信息,但是最终如何判定要交给行政监管部门。另外要注意,一家企业出现违法违规行为,哪怕是一家大企业,也不代表整个行业都有问题,不能因噎废食,让一颗老鼠屎坏一锅汤。在健康产业的报道中,还应注意传统的药食同源、中医养生习俗对饮食、保健的影响。比如,我们俗称的“保健品”,其实并没有法律意义,只有“保健食品”有相对完善的法律法规,其他诸如保健用品、保健服务方式等目前还处于法律法规缺失、监督主体缺位的时期,这也导致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会有无所适从、有苦无处诉的感受。
另外,发现行业存在的问题,曝光违规行为是为了消费市场更加稳定和有序。在自媒体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也要提防个别不良从业人员或者假冒媒体名义要求企业进行合作、刊登广告,甚至敲诈勒索的行为。
信息透明、公正报道,会促进健康产业市场秩序的有序发展,遵纪守法、诚信经营,会赢得消费者的信赖,媒体和企业只有融合发展,才能共同为健康中国建设的深入开展献智出力。
(中国保健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徐华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