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体现了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新思路,有望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直销行业是一个许可行业,与一般的传统行业有着很大的不同。在“互联网+”的背景下,直销行业该如何依照法律法规去运作?带着这一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中国市场学会直销专家委员专家欧阳文章。
为进一步确保直销行业发展与互联网健康、有机的结合,欧阳文章对记者表示,直销行业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应该坚持以下“三要三不要”原则:
首先,要突出创新,不要走形式。
近年来,直销企业的互联网意识都比较浓,很多直销企业都建立了自己的商业网站,但效果大多不是很理想。欧阳文章认为,出现这些问题的症结在于这些直销企业还没有真正理解什么是“互联网+”,却把电子商务与“互联网+”等量齐观。这是一种流于形式的表现,不可能体现“互联网+”的政策初衷。为此,他强调,直销企业在实施“互联网+”过程中不能走形式,一定要把创新放到突出的位置。
据悉,在“互联网+”的创新方面,部分直销企业走在了行业的前面,值得借鉴。比如安利、天狮、完美、安然等等。其中部分直销企业拥有完善的线下运营体系,包括电商网站、手机APP管理软件、独立的营销人员培训与管理网站。同时,通过微博公众账号与微信公众账号与营销人员、消费者保持着畅通的连接。
欧阳文章特别强调,实施“互联网+”行动过程中借鉴部分直销企业的创新经验,要因企之宜,不能千篇一律,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各个直销企业的发展阶段不一样,直销产品结构和直销人员结构也不同,只有因企制宜,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才能真正做到创新而不流于形式。
其次,要突出规范,不要走偏锋。
目前,直销企业在实施“互联网+”行动中,从线上到线下连接渠道呈现出多样化的方式,有“并联”方式,有“串联”方式,也有“串联+并联”的方式。对此,欧阳文章认为,“互联网+”可以有多样化表现方式,但万变不要离开直销这个“宗”,不能改变人员直销仍是直销企业主渠道的这一现状。在突出创新的同时还要突出规范,千万不能走偏锋,坚决杜绝出现利用“互联网+”而违规经营。如果改变这一现状,就很有可能出现涉嫌传销,导致“互联网+”成为“互联网-”了,直销企业就会蒙受重大损失。
近几年,有部分直销企业在互联网上推销产品,有的企业因涉嫌网络传销被工商机关查处。经了解,问题主要出在直销人员成为企业商业网站会员后,在销售中改变了直销员的身份,运用传销方法以推销产品为名,行拉人头之实。这样的做法就不叫“互联网+直销”,而是“互联网+传销”,因而受到了直销监管部门的严厉查处。
对此,欧阳文章告诉记者,“直销企业姓‘直’,在与互联网结合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执行《直销管理条例》、《禁止传销条例》的各项规定,做到‘坐不改姓,行不改名’,把人员直销渠道真正经营好,万万不能走偏锋而违规或涉传。”
第三,要突出升级,不要搞颠覆。
有人认为实行“互联网+”会颠覆直销行业,欧阳文章对此明确表达了他的不同观点。他认为,颠覆是有推倒重来的意思,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不是要颠覆直销行业。“互联网+”只是一个手段,其目的是为了促进直销行业的转型升级而不是搞所谓的颠覆。他说,直销行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具备了产业经济的基本特征,而经济转型升级中产业转型升级是重中之重。因此,直销行业的转型升级一直受到国家的关注。如今,直销行业正在进行“互联网+”的时期,应该是直销行业正处在第三次转型并升级的阶段。
据了解,我国直销行业在其发展过程中,大致经过了两个转型期。第一阶段的转型期从1998年开始,尽管当时是“被转型”,但转型直销企业创造出了“直销+店铺”的营销模式。自2000年以后,直销行业进一步转型为“直销+店铺+互联网”的营销模式;第二阶段的转型期从2005年开始。在《直销管理条例》出台后,直销企业已经逐渐认识到面对面的服务是直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进而创造出“直销+店铺+互联网+服务”的营销模式。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标志着直销行业进入第三次转型。近年来,一些大型直销企业建立了各具特色的“互联网+”的平台,其中有三生的“有享网”、安然的“安然易购”、绿之韵的“天城网”、完美的“完美生活网”及“生活网快信”、荟生的“金芦荟微商城”等等。他们都在尝试将公司的大数据和云计算同直销人员移动互联网的微营销工具结合起来。
欧阳文章指出,这次是实行“互联网+直销”,而不是“直销+互联网”,因而第三次转型的重点是升级。“直销+互联网”是营销模式的改良,可以推动转型但很难实现升级;而“互联网+直销”则是营销模式的改造,不仅推动转型,而且还可实现升级。因为,营销模式的改良不具有促进行业升级的内在动力,而营销模式的改造则从根本上促进行业的升级转型。“直销行业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一定要突出‘升级’二字,并抓住这一契机加快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进程,促进直销行业发展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