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受疫情影响,公众的健康意识进一步加强,国内保健食品行业的发展也备受关注。
近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中宣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保健食品行业专项清理整治行动方案(2020—2021年)》(以下简称“方案”),明确下一阶段保健食品行业的整治重点,强调保持高压态势,严厉打击当前保健食品市场存在的各类违法行为。
此前在2019年“权健事件”之后,国家对保健食品行业已经进行了最严厉的行业治理整顿,今后如何建立一个健康的市场生态成为当务之急。
相关题话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成为热点之一,对于如何鼓励、支持保健食品行业健康发展,科学引导全社会认知国内保健食品,人大代表们纷纷提出重要建议。
强监管常态化
在2019年“权健事件”发酵以后的这一年里,国内的保健市场和直销行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一系列严厉监管。
2019年1月8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等十三个部委在全国开展联合整治保健市场乱象的百日行动。到2019年4月18日,全国共立案21152件,案值130.02亿元,已结案9505件,罚没6.64亿元,移送司法机关案件446件,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1.24亿元。
2019年6月4日,商务部发布《关于发布直销备案产品、直销培训员和直销员复核登记结果的公告》(下称《公告》)显示,此次完成复核登记的共有89家直销企业,直销备案产品复核前(2018年12月底)数量4304种,复核后减少1917种,减少44.5%。
《公告》特别注明,“权健自然医学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河北华林酸碱平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涉嫌传销犯罪且未按程序进行复核登记”,意味着这两家企业已被主管部门从直销企业名单中剔除。
2019年8月20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保健食品标注警示用语指南》(下称《指南》),要求保健食品生产经营者在标签专门区域醒目标示“保健食品不是药物,不能代替药物治疗疾病”等内容。该《指南》于2020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
同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会同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保健食品原料目录与保健功能目录管理办法》,推进保健食品注册备案双轨制运行,建立开放多元的保健食品目录管理制度,从2019年10月1日开始实施。
进入2020年以来,对于保健食品领域乱象焦点欺诈和虚假宣传,监管力度仍然处于高压状态。此次《方案》同样将整治保健食品欺诈和虚假宣传行为作为重点,严厉打击食品生产经营者以会议、讲座、健康咨询、专家义诊、免费体检、组织旅游等任何形式对食品保健食品进行虚假宣传、欺诈营销的违法行为。对欺诈老年人、病人等弱势消费群体的,从严从重查处。
方案还提出严查传销和违规直销。严格保健食品直销市场准入,对存在虚假宣传、欺诈消费者等严重违法行为的直销企业,依据《直销管理条例》予以处罚,直至吊销违法企业的直销经营许可。
毫无疑问,直销企业迎来了告别野蛮生长、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时刻。业内预计2020年的保健食品市场规模将接近4500亿,作为医疗医药的重要补充,形成一个健康的市场生态是当务之急。
扶持与管控并重
前瞻产业研究院保健食品行业研报指出,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使得民众对保健食品的需求增大。疫情之后,将是健康产业加速发展的窗口时期。研究人员认为,保健品占据较大比例的膳食补充剂类产品、增强免疫力的产品将有较大的市场需求。在2019年保健食品得到最严监管后,保健行业市场将得到进一步规范。2020年保健品行业可能得到较好的发展。
目前中国为全球第二大保健品消费市场,市场规模仅次于美国。不过,我国出口低价保健食品原料、进口高附加值保健食品的现状不容忽视。
中国是保健食品原料生产大国,美国、欧洲、澳大利亚等使用的保健食品原料80%以上从中国进口,但国内市场主流保健品品牌均为国外品牌。中国出口低附加值的保健食品原料,由国外制成保健食品又通过电商、海淘等返销国内,一出一进之间价格相差上百倍。
一些行内人士表示担忧的是,许多资本和企业去国外设厂或收购国外品牌,造成大量资本外流,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国内保健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
为此,全国人大代表、晨光生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卢庆国建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加大对产品虚假、夸大宣传的打击和处罚力度,提高企业的违法成本,及时清除害群之马,促进行业自律,提升本土保健食品的形象。同时,正确引导媒体,加大力度宣传优秀企业,树立正面典型,扩大中国保健食品影响力,持续提升消费者对本土保健产品的信心。
同时,卢庆国建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进一步出台政策,支持有实力、规范的保健食品企业,在新产品研发、技术进步、功效研究等创新工作上加大投入。结合国家五年规划等途径,设置保健食品科技专项资金,依靠科技创新助力国内保健食品行业健康发展;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在保健食品管控政策方面,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明确审批流程,对于效用良好的保健食品审批开通绿色通道,加快相关保健食品审批速度,让更多更好的保健食品加速推向国内市场,满足人民对健康的消费需求。
鼓励创新加大支持
统计数据显示,从人均保健品消费支出水平来看,中国与发达国家人均支出水平仍有较大差距,如2018年中国人均保健品消费支出为30美元,仅为同期美国的1/7左右,保健品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但是,不少国内保健食品企业陷入无休止的广告战、会务战、促销战的恶性循环,原因在于新品种研发周期长,短期内无法看到经济效益,致使行业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少,同质化现象严重。同时,消费者购买营养健康产品的渠道有限,药店不再是传统的保健食品销售渠道。
去年以来各地陆续出台了保健食品不能进药店销售的政策。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约有20个城市的医保部门以公开发文或以协议约定的方式,明确禁止定点药店摆放、销售保健食品。
在全国人大代表、安琪酵母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中心总经理姚鹃看来,这导致购买渠道变窄,部分消费者无保健食品可买。但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并没有改变,易被不法商家忽悠购买非正规渠道的非正规产品。
同时,姚鹃指出,国内外进口保健食品监管尺度不一。国外产品通过跨境电商和代购等渠道进入中国市场越来越容易,而法规监管却相对宽松,标签限制较国内宽松,更容易被消费者所购买。这些问题都严重制约了营养健康产业的发展。
对此,姚鹃提出了以下建议。鼓励营养健康产业技术创新,设立专项科研基金项目。建议国家加大营养健康领域科技投入,对相关研究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鼓励企业参与行业相关科研创新,优化投资环境。设立专项科研基金项目,促进营养健康领域的重点项目科技攻关。鼓励加快新原料、新功能的产品审评审批,满足国民对营养健康的需要。
健全营养健康产品营销体系,畅通销售渠道,创新销售模式。消费者有消费保健食品的需求,不能因为个别医保药店违规而“一刀切”、禁止所有定点药店销售保健食品。
姚娟建议,从政策上加大对国内营养健康产业的支持力度,加快国外已有的新原料、新功能产品的审批。同时,国内外生产的产品标签标准一致。 |